【讀書心得】問就對了 — 3

問了,做了,才會有改變。


承接上回

https://www.penguin-cho.com/posts/just-ask-book-review-2

上次我們提到了如何發問的技巧,以及透過5W1H來讓自己知道"問什麼"。那我們做好了提問的準備,也鼓起勇氣要發問了,而們還缺了"地點",選擇一個適合問問題的地方。

而在一切都"問完"之後,該試著做出行動了,會介紹三大行動循環,「回顧、重組與回應」,讓你在獲得答案被解惑之後,有個"覆盤"他人建議的方法,得以做出行動,往更好的自己向前邁進一步。


打造令人安心分享的空間

剛發言完意見,馬上來句「誰贊成誰反對」?明明是要別人給建議,有些人卻會表現得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。在詢問他人意見時,最好不要像是這樣盛氣凌人(或者說是很囂張)。

https://imgur.com/gcDJDVZ.jpg

打造一個令人安心發言的地方,讓大家能夠彼此坦誠相見,能夠暢所欲言的空間。

別人說話時,就是認真傾聽,別急著給出意見,插嘴尤其是大忌;而對方給意見、建議時,就只要「點頭」說謝謝就好,不要立刻反駁(自我意識比較強的人)。

在這個地方,大家可以安心地發表意見,不怕擔心被貶低,更不用煩惱會被記仇。營造出每個人都可以「做自己」的地方。

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打造這樣的氛圍,那你可以試著從舉辦「失敗經驗分享大會」開始。

在這個分享會中,大家嘗試分享自己「赤裸裸」的失敗經驗,每個人都要說出口,就算這時候講出來大家笑笑,何嘗不可?反正也不是只有分享自己的失敗,大家都要說,自己以往的出糗就顯得不足為道了。

原來你認為那個「完美」的主管,也有過這樣不成熟莽撞的時候,也犯過我做過的錯,好像沒這麼有距離感了。漸漸地,彼此更容易坦誠自身真正的想法。

畢竟有些發言可能比較「敏感」,難免會對「說實話」有些疑慮,深怕說出來被「查水表」。

那你們舉辦的聚會,可以參考「查達姆研究所規則」,以此規則為基礎,明定每位成員在會後,可以提及想法本身,但「不行指名道姓」,不能提及這是誰說的。

以此規則舉辦分享會,比較能夠保障言論自由,有個承諾後盾可以坦白真正的想法,在真誠地說出看法時,不怕有後顧之憂。

參考:https://www.chathamhouse.org/about-us/chatham-house-rule

p.232

做出行動

終於勇敢開口了,心中那個沉積已久的想法,化為文字說出來,總算得到解答。

那然後呢? 既然別人都耗費唇舌給你建議了,不實際做點「行動」,是不會改變的喔。

我們可以透過三大行動循環,「回顧、重組與回應」,來實踐對方給的答覆,你可以想像這是PDCA的「提問版」,分別是回顧、重組與回應。

  1. 回顧 review

    首先第一步,吸收與消化別人給的回饋。回顧先前收集到的多方資訊,將這些資訊先做初步的分類。而且依情況而定,你或許還要更多的意見才能做決定(尤其是那些特別重大、影響深遠的決策)。

  2. 重組 reframe

    挑選揀納「有用的」實質建議,認真思考哪些是真正對自己有幫助(注意,忠言逆耳,別只挑那些好聽的話),將其化為「改進規劃」。

  3. 回應 respond

    手上抱著一疊「改進企劃」之後,是時候踏出改變的第一步,做出行動了。如果失敗了,陷入盲點中,那就再次求助吧!Ask it,再回到第一步「回顧」,進入另一個行動改變的循環吧!

p.163

結語 — 擺脫窠臼

不恥下問,這個概念大家或許都懂,但在華人地區,大家仍然放不太開保守的心態,還是受到「面子」所影響,被那根本無所謂的自尊給箝制。長輩們會認為「坦白弱點」就是懦弱的象徵,從小就被教育該表現得像個「男子漢」,男兒有淚不輕彈,不該輕言苦。

但痛苦的時候,就算是再勇猛的男人,還是會感覺的。「寶寶心理苦,但寶寶不說」。但不說出來,沒人會知道你不舒服,不知道你已經快撐不住了。

除此之外,發問除了可以解決問題以外,也是創造人際關係的「強力膠」。透過示弱的表現,卸下心防的談話,把自己最脆弱的「背部」面對著他人,這樣可以大大提升身邊夥伴對你的信任。

試著使用這些發問的技巧,尋求他人的協助,勇敢說出口吧。

俗話說:「路是問出來的」,透過開口發問,或許可以「找到另外一條」人生的道路。

問吧! Ask It!

https://images.unsplash.com/photo-1577896851231-70ef18881754?ixlib=rb-1.2.1&q=80&cs=tinysrgb&fm=jpg&crop=entropy

閱讀此書的關鍵,正是想要解決我自己的問題,正是這個「無法開口求助」的困擾。

為了「自尊」,為了形象,總是拉不下臉開口,更別說向他人求助了。不只如此,甚至有時還會不自覺輕視他人,總覺得別人都不夠格,無法幫上忙,我這「自負」的心態阻撓了發問的勇氣。

說了這麼多,我自己也該試著坦白,袒露最真實的想法,應用此書的技巧,好好與內心對話,與自己的智囊團或導師求助,老實說出「我需要幫忙」的要求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