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讀書心得】如何避免下一場大流行病 學到最重要的3件事(2)
監測,預防與演練
2. 預防 — 疫苗和政策的配合缺一不可
「養兵千日,用在一時。」這句話用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歷程,可說是再精準不過了。
一開始mRNA的技術主要用於治療癌症,是新型癌症療法的「新興之光」。這種方式可以利用一段「人造編碼」過的mRNA,將其注射到人體的細胞中,藉此觸發人體的免疫細胞製造「長得像癌症」樣子的抗原,讓T細胞能夠精準殺死癌細胞。
詳細可參閱光速計畫此書(https://www.penguin-cho.com/posts/light-speed-plan-review)
很幸運的,這技術用來對付「外表特徵明顯」的新冠病毒剛剛好!
不僅如此,mRNA疫苗的最大好處是可以「快速變化」,就算病毒變種了,只要根據這個新病毒的樣子,「重新編寫」mRNA的資訊,修改之後就能將其快速投入生產。就算「病毒」變化得相當快速,真的長得不一樣了,也可以即時因應生產疫苗。
甚至可以「事先預測」病毒可能的變種,以演算法計算模擬比較有可能造成威脅的病毒變種,早在病毒真正突變之前,先計算好基因定序,做好「未雨綢繆」。
這個發展數十年,卻仍在「實驗階段」、備受爭議的mRNA技術,在這個大流行病「天時地利人和」的條件之下,一舉被推上正式舞台,也因此拯救了數億人的性命。(我一二劑都是BNT疫苗,也是受惠者之一)
疫苗很幸運地「光速」被研發出來,也順利生產數億劑了,但沒有辦法「確實施打」也是無濟於事。
在生產之後,真正注射疫苗之前,主要可以分為「購買配送」和「施打」這兩方面。對於低收入國家來說,可能在前面的「購買」就是一大問題,因為沒錢可買,甚至是有錢也買不到,就更別說施打了。
而就算有了疫苗,人民因為「種種原因」不施打也沒有用,更何況疫苗大多都是有保存期限的,時間到了就會過期,就得報廢處理。這在疫苗被廣泛接受之前,出現了「朱門酒肉臭,路有凍死骨」的亂象,想打的人沒得打,不想打的浪費一堆,這相當令人感到惋惜。
所以需要有個「全球性」的組織,進行更公平的疫苗統籌分配,才會讓那些「搶不到」的國家有疫苗可以施打,將那些「用不完」的疫苗趁還新鮮的時候,趕緊送到有需要的地方。
除此之外,還需要「地方政府」的施政配合,藉由政策的制定及宣導,利用軟硬兼施的方式「半強迫」人們打疫苗,這才有辦法有效遏阻疾病的更大規模擴散,並確實降低因染疫而死亡的人數。
打了疫苗就沒事嗎?
當然不是,一樣需要注重平常的衛生習慣,還有確實「戴好口罩」,口罩是預防染疫的「最高CP值」的方式。
寫心得的2022九月當下,已經是疫情末期了,雖然口罩是否還需要繼續戴下去,則是另外一個議題了。但至少在大規模流行之前,戴口罩是「絕對有用」,且「最便宜」防堵疾病大規模流行的方式。
3. 演練 — 未雨綢繆
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。」
許多事情都是等發生了才知道嚴重性,人類一項都是如此。要不是發生了921如此大規模的地震災害,我們可能根本不會正視耐震的重要性。
這次的流行病或許也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做好準備,即便先前有SARS或H1N1流感,這些「比較大」規模的流行病的先例,我們還是沒有「想像」到有可能會有一種「超陰險」的病毒,會從此打亂人們的生活。
這個新冠病毒疫情,造成後續的大規模影響,是「灰犀牛」,是個我們明明都注意到了,卻忽略牠一直往前衝撞過來,沒有意識到是多麼危險的一支犀牛。
所以我們才需要演練,為了避免永遠都在「打上一場仗」,否則都只能「接受教訓」從錯誤中改進。
而藉由事先的想像推演,在還沒真正發生之前,先做好「最壞的打算」,即便現實總會比想像更糟一點,我們還是可以提前做好「除錯」,以免「事情大條」之後才亡羊補牢。
尤其我們可以透過一些「擬真程度較高」的全面型演練,發現現有體制的「漏洞」。只有大家認真把演練當一回事在看待,以較高規格、幾乎跟真的一樣的演練,真正動員所有單位配合,才會「露出平常看不到的馬腳」。
這正是演練最重要的目的,為了「提早發現提早治療」。就算揭開整個體制的運作「瘡疤」會很痛,也要在真正遇到問題之前,在實際變嚴重之前,將其根除,以免事到臨頭才發現問題「可大」了。
結語 — 做最佳的選擇,最好的管理
「科學得出最佳的選擇,管理得到最好的結果。」這是美國前CDC主任說過的話,這句話在我心中餘音繞樑,久久無法忘懷。
不只預防流行病是如此,生活中太多事也都應證了這句話。
我們可以用「算」的,得出最好的選擇方案,只要把各個參數都明確輸入,就能算出最好的方案。甚至能寫一套「演算法」藉此得出最好的選擇,透過電腦幫我們算出最好的方案,這一點都不是癡人說夢,也「不難」做到。
但並非最好的方案就會有最好的結果,因為現實狀況的「變因」太多了。
就算我們知道維持個人清潔,戴好口罩,做好社交距離的維持,還有疫苗打好打滿。我們都知道這些「最佳」選擇,大多數人也都做到了(至少台灣是如此),但還是幾乎無法避免地,讓這個病毒「有機可趁」,最終仍是大規模地流行起來。
為什麼? 明明該做的都做了啊!?
是阿,都做了,但幾乎都是等到事情嚴重了才做。不僅如此,也是因為「百密終有一疏」,我們無力管控所有變因,而且也因為沒有在前期做好「應對管理」。各國在一開始確實都小看了這個病毒,因此被大意趁虛而入,造成了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全球性經濟損失。
既然如此,至少我們可以從這次的流行病獲得一些教訓,從中汲取「失敗的」經驗。比爾蓋茲在此書最後總結了「4個方法」,以因應未來大規模流行病的預防。
分別是:
- 創新防疫工具: 研發像是mRNA、微創疫苗貼片等創新工具,撥一些錢投資在這些高風險高報酬的防疫新技術。
- 成立GERM小組: GERM全名為Global Epidemic Response and Mobilization,全球疾病因應與動員,成立全球性的疾病動員組織,並歸屬在WHO全球性的組織旗下。這組織需要有數千名疾病領域相關的「全職人員」,為了這可能到來的流行病做好及時準備。
- 有效監測疾病: 統合全球的疾病資料庫,並「主動監測」可能擴散的疾病的動向,即時掌握各國的第一手疾病發展現況。
- 強化衛生體系: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,就算有疫苗了,很多國家還是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施打,其中最大的因素正是其衛生體系的不完善,衛生體系包含了經費、政策宣導與分工執行等範疇。而進行「公共衛生」的強化,這一項是涵蓋範圍最大,也是最值得投資的項目,是個可以真正達到「有效且長效」預防各種疾病的方法。